AKOW015 - 龍的天文(一)

回覆文章
頭像
WenXP
夸克星
文章: 2695
註冊時間: 週六 28 6月, 2003 14:13
來自: HKUAC
聯繫:

AKOW015 - 龍的天文(一)

文章 WenXP » 週二 06 7月, 2004 00:43

    龍的天文(一)



  大家有沒有聽過「蒼龍、朱雀、白虎、玄武」、「二十八宿」、「七衡六間」、「渾天說」、「太白金星」、「軒轅十四」、「天大將軍一」等有型有款的名稱呢?原來它們都和中國古代天文學有關!我國天文學源遠流長,明代學者顧炎武說:「三代之上,人人皆知天文。」在古代,天文學一直是帶頭科學,因為古人大多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,而畜牧業和農業都具有強烈的季節性,因此人們自然就會研究反映季節變化的天體運動。
  中國古代天文學範圍廣大,故分三期述之。本期會討論天地學說及宇宙觀,第二期將討論三垣二十八宿、恆星和行星,第三期則討論有趣的曆法和占星術。

天地學說

  古代傳說,共工和顓項二人為了統治天下而戰爭,共工跑到大地西北角的盡頭,盛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,豈知不周山原來是八根擎天柱之一,結果西北方的天塌了下來,從此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跑了。此傳說反映了古人早已觀察到星辰向西北移動的情況,也反映了他們對天地結構的概念。
  中國古代的天地學說百家爭鳴,而最主要的是在漢代便已形成的蓋天說、渾天說和宣夜說三派。

蓋天說

  蓋天說是最古老的天地學說。漢代的《周髀算經》記載了蓋天說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階段。
  舊蓋天說認為天像一個大鍋,覆蓋著像棋盤的地,即所謂「天圓地方」。但圓形的天蓋怎樣與方形的地彌合呢?這是舊蓋天說最站不住腳的地方。新的蓋天說則認為天和地都是中間高四周低的拱形,拱形的天罩著拱形的地,巧妙地迴避了大地是方還是甚麼形狀的問題,而且亦能解釋常見的自然現象。

圖檔

  根據新蓋天說,日月星辰每天都環繞著轉的北天極稱為「天中」,地面上相對應的一點就是「極下」,而人們居住的地方與極下相距10.3萬里。天蓋以天中為軸由東向西旋轉,故日月星辰都是東昇西落的。太陽在天蓋上的運動一年中有七條軌道,稱為「七衡」。

圖檔

如圖所示,七衡都是以天中為圓心的圓形軌道,最內一道稱為「內衡」,是夏至日太陽所走的路徑;最外一道稱為「外衡」,是冬至日太陽所走的路徑;在其他節氣裏,太陽就沿中間的五道運行。七衡之間共有六個間隔,故此圖就叫「七衡六間圖」。
  人眼所見的最遠距離是16.7萬里,所以人們能看見的天象都在這距離內,超過這距離就看不到了。跟據此一道理,白天就是太陽走近我們16.7萬里內,夜晚就是太陽在16.7萬里之外。如前所述,人居地距極下10.3萬里,我們在七衡六間圖上以A點表示。以A為圓心,16.7萬里為半徑作圓,可得出人們的視線範圍。

圖檔

夏至日時,太陽沿內衡以順時針方向行走,行至S點時為人們所見,是為日出,由圖可見方向是東北方;太陽行至S』點時離開視線範圍,便是日落,方向是西北方;之後太陽在其餘一段弧上運行就是黑夜。這樣就解釋了太陽夏至日時由東北升起西北落下的情況。而且從圖中可見,從S到S』的路線比從S』到S的路線長,故日長夜短。用同樣方法可求得冬至日時日短夜長。於是蓋天說解釋了太陽的週日視運動和晝夜長短交替的現象。
  但是蓋天說有不少漏洞,如外衡比內衡長,因此太陽在冬至日必須走得比夏至日時快,這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的。

渾天說

圖檔

  著名中國天文學家張衡在《渾儀注》闡述了渾天說的主要思想:天是一個包著地的球殼,像蛋殼包著蛋黃。天外是氣,天內有水,地浮於水上。全天有一半蓋在地上,為人們所見,另一半則在地下。天繞著極軸不斷轉動。張衡將地比作蛋黃,並非把地看成球體,只是用來比喻天與地的位置關係。對於地圓還是地方這一課題,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。
  渾天說把天當成一個整球,在解釋天文現象上立時獲得很大的成功,因此自漢代以後一千多年中一直佔主要地位。

圖檔

  如圖所示,位於南北兩天極中間的圈代表天赤道,而與天赤道交角成24度的大圈就是黃道。太陽全年就循黃道運動,當其處於黃道最北點(離天赤道最遠)時就是夏至日,圖中天赤道以北的大圈表示太陽在夏至日的路線,日出於東北而落於西北。在天轉一圈的時間內,太陽有大半時間在地上,小半時間在地下,這解釋了夏至時日長夜短的情況。在春分或秋分時,太陽處於黃道與天赤道的交點,天赤道便成為太陽的路線,日出於正東而落於正西。而且它出現在地上和地下的時間相等,故日夜長度一樣。在北天極附近的小圈稱為「恆顯圈」,在圈內的星星永不會沉到地下去,全年可見;而在南天極附近的小圈便是「恆隱圈」,在圈內的星星永遠在地下,全年不見。以上渾天說所描述的自然現象,皆與實況完全相符。
  然而,古人很難接受日月星辰夜晚會浸在水裏的假設,以致渾天和蓋天之說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。

宣夜說

  蓋天說和渾天說都認為天是一個有形質的實體,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天殼上,但宣夜說卻突破了這一弱點。宣夜說認為天是無限的空間,沒有形質可言。天呈現的藍色並非形質造成的,而是因為天離我們太遠,產生視覺效果所致。另外,日月星辰是懸浮於虛空之中,在氣的作用下或運動,或靜止。
  雖然宣夜說對宇宙有最接近的理解,但它沒有發展出一套天文計算,因此沒受人們所重視,只是長久停留在思想領域,最後被發展成一種玄學。

天地的起源

  在遙遠的古代,到處是一片渾沌,沒有天和地之分。後來在其中生出了一個巨人盤古,他手拿板斧亂劈一通,導致渾沌中輕清的部分飄浮向上,成為了天;重濁的部份沉在下面,成為了地。天地就這樣形成了。這「盤古開天」的故事雖然只是一個神話,但其中由渾沌而生天地的概念卻一直為古人所認同。
  中國古代的天地起源學說百家爭鳴,但大部份學說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的,最大相異處是天地的起點。有的學說認為天地之起點是渾沌,如漢代學者王符在《潛夫論.本訓》中指出在世界起源時,萬物的精氣混而為一,是為「元氣」,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,元氣突然發生變化,分別出清濁不同的陰陽二氣,二氣結成物體,產生了天地,天地相互作用便生成了萬物。
  有的學說則認為在渾沌之前還有一個「虛空」的階段,如漢代《淮南子.天文訓》中就寫道天地還沒有形成以前,只有一片虛無飄渺、難以捉摸的虛空,叫做「太始」。後來「道」開始形成了,有了道,虛空才生成宇宙,宇宙又生元氣,元氣分裂而生天地。陽氣積聚久了就生成火,火的精氣變成太陽;陰氣積聚久了生成水,水的精氣變成月亮;而太陽和月亮過剩的精氣就變為星辰。早在春秋戰國時代,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寫道: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儒家經典《周易.繫辭》中寫道: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」這些話都是說明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。

天地的毀滅與再生

  世上的生物有生必有死,那麼天地會不會毀滅呢?東晉的《列子.天瑞篇》中「杞人憂天」的故事實際上就是探討這個問題的:杞國有一個人,整天都在擔心天會崩蹋,地會墜陷,於是寢食不安。一位好心人去開導他,說天是積聚起來的氣,地是固體的大塊,兩者都是無限大的,不會毀壞。星辰都是會發光的氣,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人,所以不需為此擔心。(這有心人也許是宣夜說的支持者吧!)有個叫長廬子的人聽到此事,便評論說:天地不過是虛空中的一個小小的物體,擔心它們毀壞確是想得太遠,但它們終究是要毀滅的。列子聽了也評論道:天地如果不毀,人就與之共存;如果毀了,人就與之同歸於盡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要去考慮這問題呢?

圖檔

  長廬子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。古人大多相信「生無不死」,相信天地既有起源,便應有滅亡的時候。這種思想到宋代以後演變成一種天地循環論,認為天地是處於一種生了毀滅,毀了又重生的循環之中的,這很可能是由於受到佛教中世界大輪迴的觀念影響。明代學者董穀在《豢龍子》中寫道:「或問天地有始乎?曰:無始也。天地無始乎?曰:有始也。未達。曰:自一元而言,有始也;自元元而言,無始也。」也就是說,以一元之內的生滅而論,天地是有始的;但就元元循環來說,天地是無始的。宇宙正是包含著無窮個「元元」而無始無終無限廣大的。
  早在漢代,就有人認為天地之外還有無限的未知世界。主張渾天說的張衡曾比喻天像雞蛋殼、地像蛋黃,但他並沒有被這蛋殼束縛住,他認為這蛋殼似的天之外叫「宇宙」,宇宙是無窮的。「四方上下曰宇,古往今來曰宙。」宇就是現代所說的三維空間,宙就是時間。三維空間加上時間一維,便是四維時空,這是二十世紀西方近代科學提出的概念,但原來早在數千年前,我國古人已經建立了這空間和時間互相聯繫的概念了。
  至於宇宙之中還有沒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天地存在呢?元代學者鄧牧的《伯牙琴.超然觀記》中提出了回答:我們所見的天地確實是很大的,但它在整個宇宙中不過是滄海一粟!在我們的天地之外,還有許多這樣的天地,說天地之外就沒有天地了,怎麼會是正確的呢?這觀點在元代《瑯環記》上講得更具體。書中描述兩位仙人的對答:
  姑射謫女問:天地會毀滅嗎?
  九天先生答:所有物體都是會毀滅的,天地既然都是物體,又怎能倖免?
  問:既然會毀滅,那麼何時又會再形成呢?
  答:如果有一個人在這裏死了,難道沒有其他人在別的地方出生嗎?同樣道理,如果我們的天地毀滅了,難道沒有其他天地在別處形成嗎?
  問:人有彼此,那麼我們的天地是否都一樣,在別的地方也有呢?
  答:人物是非常多的,天地亦是無窮多的。譬如蛔蟲在一個人的肚子裏,只知道有這一個人,而不知道外面還有很多人。正如我們居住在我們所見的天地之中,不會知道外面還有很多這樣的天地!天地的生成和毀滅,就如樹上花開花落,是無窮無盡的啊!
  這段對話的內容十分富啟發性,即使是拿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,也是很有意思的。

頭像
chrislichi
夸克星
文章: 2005
註冊時間: 週四 30 9月, 2004 18:03
來自: SKY

文章 chrislichi » 週六 09 10月, 2004 17:12

好!我要看完佢!!

johnsonlee
中子星
文章: 1707
註冊時間: 週日 02 1月, 2005 20:41
來自: hk

文章 johnsonlee » 週一 03 1月, 2005 15:09

太空館之前個天象節目好似叫《中國古天文成就》d內容好似差不多!

頭像
WenXP
夸克星
文章: 2695
註冊時間: 週六 28 6月, 2003 14:13
來自: HKUAC
聯繫:

文章 WenXP » 週二 04 1月, 2005 13:04

本文寫成於該天象節目推出之前.

頭像
扒飯撈麵
夸克星
文章: 2960
註冊時間: 週日 06 7月, 2003 00:12
來自: 太空

文章 扒飯撈麵 » 週二 04 1月, 2005 14:19

the one written for AC be4?

頭像
WenXP
夸克星
文章: 2695
註冊時間: 週六 28 6月, 2003 14:13
來自: HKUAC
聯繫:

文章 WenXP » 週四 06 1月, 2005 02:17

之唔係囉~

頭像
Tarepanda
夸克星
文章: 9321
註冊時間: 週一 08 11月, 2004 13:28
來自: 香港

文章 Tarepanda » 週三 11 1月, 2006 00:55

寫的不錯啊
怎麼以前看不到的,不過限於網速問題,很少翻開以前的舊貼看

siriusshui
星際雲
文章: 39
註冊時間: 週五 25 11月, 2005 09:58
來自: Hong Kong

文章 siriusshui » 週三 11 1月, 2006 22:11

幾好wor,令小弟獲益不少

回覆文章

回到「天文物理 Astrophysics」

誰在線上
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